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

10/12返穀讀書會討論主題《到底要吃什麼?》(下)

到底要吃什麼?-速食、有機和自然野生食物的真相》(下)


時間:10/12 (三)   18:30-21:00
地點:政治大學 資訊大樓  105教室

導讀推薦:
        當我們透過關心農業或參與農業來實現我們所期待的社會正義時,日常飲食背後的真相可說是最平常也最關鍵的一環,對於食物,人類享有絕對的自主權,但是真相並非如此,因為人類在選擇之前,早已被既有的選項給框架住了,不斷受到暗示也處處受限制。
        而這本書正是帶領我們去探討餐桌上食物的來源,追蹤食物背後的生產模式,而我們也透過每日選擇的食物,決定了世界的長相及與大自然互動的模式。(導讀人:盈君)
閱讀範圍:
    第二篇 田園的牧草(大型有機vs精緻有機)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八章  眾生皆青草-牧草地上的現代田園(p.131)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九章  大型有機-工業化有機(p.145)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第十三章  市場-「來自不使用條碼人士的祝福」(p.257)


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們,
       每週三與返穀一同晚餐!

內容簡介(轉錄自誠品網路書店)
◎聯合推薦
作家/張讓
奧克蘭大學生物系兼任教授/潘震澤
宜蘭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/黃璋如
自然醫學博士/陳俊旭
《華盛頓郵報》、《西雅圖時報》、芝加哥論壇報》等眾多媒體書評推薦
晚餐該吃些什麼呢?對於像我們這樣的雜食性動物來說,這個簡單的問題始終是個困擾:當你幾乎能夠以大自然(或超級市場)中的所有東西為食時,決定該吃什麼必會引發一些憂慮,尤其在這些食物中的某些部分還可能讓你短命的時候。
今日,一波波不同的食品熱潮,讓美國人陷入了一個唯有以「全國性飲食失調」才能形容的狀況。「雜食性動物的難題」再次排山倒海而來。食物聚寶盆般的現代美國超級市場與速食連鎖餐廳,讓我們必須重新面對一片渾沌模糊與危機重重的食品大地。我們對食物的選擇,不只讓我們自身與小孩的健康陷入危機當中,而且也對地球生命環境健康的存續產生極大的風險。
《到底要吃什麼?》是一本極富開創性的書籍;在這本書中,美國文壇上文采最迷人、最具原創性以及筆觸最細膩優雅的作家之一,運用其興趣廣泛的腦袋,致力思考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:我們的晚餐該吃些什麼?
自從人類發現火的用途之後,這個問題即開始困擾著我們;不過根據本書作者,同時也是《慾望植物學:從植物眼看世界》(The Botany of Desire: A Plant's-Eye View of the World)年度風雲暢銷作者麥可.波倫所言,在即將跨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,這個問題的答案,也許對人類這個物種的存續有著決定性的影響。我們該不該吃速食店的漢堡?或是有機食品?或者,選擇我們親自狩獵、採集,或自己種植的食物?
為了發現答案,波倫沿著每條我們賴以維生的食物鏈--工業化食品、有機或替代食品,以及我們自己採集種植的食品--從這些食物鏈的源頭,一路追蹤至食物鏈底端成為晚餐佳餚的過程,並在追蹤的過程中,發展出一個明確描述美國飲食方式的定義。
他那引人入勝的筆觸,將我們從愛荷華的玉米田帶領到食品科學實驗室,從家畜養殖場與速食餐廳一路到有機農場以及狩獵區域;而波倫這趟旅程著重的焦點,則是我們與少數幾種人類賴以為生的動植物間,所發展出的那些互動共同演化關係。
每當波倫坐下來進食的時候,他那混合著個人特質與調查記者的獨特直覺即展開行動,追蹤著他所吃下的每一個食物,揭露了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吃下的東西到底是什麼,也對我們特定食物與口味偏好,其受到演化遺傳脈絡影響的程度提出解釋。
對我們所有人而言,波倫在書中為這個簡單的問題所提出的驚人答案,其中所包含的政治、經濟、心理、甚至道德上的意喻深遠。作者以其出色的文筆與犀利的主張,藉由《到底要吃什麼?》這本書,希望改變我們對政治與飲食樂趣的想法。對任何一位讀過此書的人來說,餐桌上的晚餐,無論看起來或嚐起來,都不再是原來的樣子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